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当代逻辑学走进英语学术圈——《亚洲研究》(中国逻辑专刊)出版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6-13


关键词:亚洲研究;中国逻辑专刊;当代中国的逻辑

受英文期刊《亚洲研究》(Asian Studies)编辑部邀请,必赢线路检测3003陈波教授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扬•弗霍夫斯基(Jan Vrhovski)博士合作策划和主编的《亚洲研究》(中国逻辑专刊)(2022年第10卷第2期)于今年5月9日正式出版,全刊共404页。本期专刊的主体部分由不同作者撰写的九篇英文论文构成,分别概述和评价了新中国逻辑学从1949年到2019年的七十年发展历程,以及中国逻辑学界对中国逻辑史、逻辑哲学、哲学逻辑、归纳逻辑、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自然语言逻辑、数理逻辑教学、数理逻辑研究等方面的探究。这是第一次把中国当代的逻辑学研究整体地推向英语学术圈,有助于西方学术界了解中国逻辑学界的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亚洲研究》主编罗亚娜(Jana S. Rošker)为本专刊撰写序言《<亚洲研究>与中国逻辑史——一个漫长且富有成果的旅程》,肯定中国现当代逻辑史是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话题,这不但由于它“在西方学术界仍然太过被忽视和鲜为人知”,还由于对它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国及其对当代世界的科学贡献和学术贡献”。该专刊一出版,即受到英语学术圈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毫无疑问是在西方传播当代中国逻辑学方面的“突破性贡献”。

《亚洲研究》由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文学院亚非研究系于1997年创办,刊名为《亚非研究》,2013年改为现名《亚洲研究》(季刊)。该期刊旨在分析和解释亚洲,尤其是东亚社会体系的社会现状,关注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该刊发表经同行评审通过的原创论文和翻译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来自于跨文化研究领域,特别是来自跨文化方法论、文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和哲学等领域。该刊也出版讨论上述研究领域内特定主题的专刊。每期专刊通常发表至多三篇涉及专题之外话题的学术论文和书评。

《Asian Studies,Special Issue:History of Logic in Contemporary China》

(亚洲研究:当代中国的逻辑史专刊)封面图

该专刊发表的九篇核心论文涉及中国现当代逻辑研究的不同方面,依其所侧重的视角被大致划分为三组,以下对这些论文的主要内容做逐一介绍。

第一组是对逻辑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和研究主题的概述,包括以下三篇论文:

陈波(必赢线路检测3003)的《中国逻辑学七十年:1949—2019》一文全景式地展示了新中国逻辑学研究错综复杂的景象。在勾勒出1949年以前中国逻辑学研究的大致轮廓后,论文概述了中国的逻辑学及其各分支领域紧随中华人民共和国脚步的七十年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这前三十年,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走了一些弯路,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从1979年至2019年这后四十年,由于改革开放,许多中国逻辑学家出国访问或在国外大学、研究所攻读学位,逐渐熟悉乃至融入了逻辑教学和研究的国际主流,并迎来了中国逻辑学的蓬勃发展。从上述发展历程得出如下经验教训:切实尊重并保护学术自由;学术不能在隔绝状态中发展,要充分拥抱国际学术界,同时要坚持独立思考;要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让不同的学术立场和观点在相互碰撞中得到改善和发展;要培养学术自信心,逐渐从全面的跟随式学习进展到局部的原创性领先。

胡杨和胡泽洪(华南师范大学)的《中国的逻辑哲学: 七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是对新中国成立七十年间中国学者在逻辑哲学领域所做工作的回顾。论文概述了中国逻辑哲学研究的总体趋势,并从“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概念的区分、逻辑的性质和范围,以及逻辑的社会文化作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学者提出的重要见解。论文在方法论上强调,要在中国的话语语境中论述和评价逻辑哲学领域的一系列相关争论。他们的论文还对一种从中国传统学术资源入手、具有中国特色的逻辑哲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翟锦程(南开大学)和刘永强(国防科技大学)的《中国逻辑研究的历史、现在和未来》一文致力于为中国本土的中国传统逻辑研究提出一个更为一致、简洁的历史叙述,从方法论上区分了中国逻辑研究的不同阶段。该文提出,对中国逻辑的研究始于西方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次浪潮。在孙怡让的初创工作和刘师培的发展之后,胡适、章士钊、郭湛波等人初步建立了这一领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逻辑体系的基础上对中国逻辑进行系统化工作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然而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学术界开始反思上述研究方法,并导致了相关研究从以西方逻辑为体系整理中国逻辑为主流到向中国文化和中国逻辑回归的趋势。

第二组侧重于当代中国逻辑学研究中技术上更为专门化的分支,近几十年来,这些分支因其可用于自然科学和新兴技术而受到更多的关注。它包括以下四篇论文:

刘奋荣(清华大学)和李大柱(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中国社会网络逻辑研究十年史》一文主要探讨了“社会网络逻辑”这一认知逻辑新近分支十年来的历史发展。论文详细阐述了社会网络逻辑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是如何开始的,以及它的研究是如何扩展的,尤其是中国学者十年来在这一领域,特别是在图博弈(graph games)方面的重要想法和研究成果,并重点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论文还表明,中国学者和国际同行之间的成功合作构成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方面。

任晓明(南开大学)的《中国当代归纳逻辑研究的新发展》一文简明扼要地给出了归纳逻辑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和趋势展望。论文指出,当代中国的归纳逻辑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围绕着对休谟问题的哲学研究展开,并以概率逻辑研究为主导,以巴斯卡概率逻辑与非巴斯卡概率逻辑、精确概率逻辑与非精确概率逻辑、纯粹归纳逻辑与实质归纳逻辑为主要内容。论文还指出,中国归纳逻辑发展的一个新重点领域是在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因果推理研究,它将形成一种与概率逻辑相互竞争以及互补互动的新格局。

武宏志(延安大学)的《中国的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研究综述》一文追溯了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轨迹。论文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该领域主要著作的翻译、学术著作、学位论文、研究机构等方面综述了这一领域的发展现状,并特别凸显了中国的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研究从“引进来”到“送出去”的重要转折。论文还指出了该领域的现有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寄予期望。

邹崇理(湘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李可胜(合肥师范学院)的《中国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综述——从1949年到2019年》一文对自然语言逻辑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历史性回顾,将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自然语言逻辑在中国的起步阶段;第二个时期贯穿二十世纪的整个九十年代,是从自然语言逻辑的初步整合模式到深度整合模式的过渡阶段;第三个时期是2000年以后,深度整合模式在此期间成为自然语言逻辑的主流。论文还提出,在当今中国,自然语言逻辑是逻辑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对语言学和自然语言处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组专门介绍数理逻辑在中国的百年历程及其最近的发展,它包括了以下两篇论文:扬?弗霍夫斯基(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在哲学与数学之间:20世纪30年代中国数理逻辑的传播、教学和研究的总体趋势》一文是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数理逻辑在传播和教学方面的一些主要发展的研究。论文着眼于数理逻辑的双重学科方法的出现,即作为一门由哲学家和数学家共同研究和传播的学科,探讨了中国的数理逻辑学术观念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转折。除了从哲学研究和数学研究的角度对数理逻辑的教学作出阐述外,本文还对数理逻辑首次被引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逐渐形成的现代标准化教育体系给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

王洪光(北京大学)和杜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的《中国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一文概述了中国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数理逻辑在中国最初的引入和传播,特别是罗素访华讲学所引发的数理逻辑教学和翻译,其次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的研究经历了苏联影响下的短暂复兴、“文化大革命”影响下的探索、改革开放后数理逻辑教学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以及2000年后,中国的数理逻辑研究在新世纪全面融入国际学术界。论文还着重介绍了中国数理逻辑研究团队在中介逻辑、格蕴涵代数及其格值逻辑系统、逻辑常项的中国标记法等三方面的独创性成果,以此作为对中国数理逻辑史相关文献的实质性补充。最后,论文对当代中国的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研究的不足作出反思。

除此之外,本期还发表了一组涉及比较和分析中国古代逻辑及其论证技巧(修辞学)的论文。其中,佘诗琴(厦门大学)的《对公孙龙〈指物论〉中“判断”的批判——以荷尔德林的“判断与存在”为视角的比较解读》一文根据荷尔德林关于判断和人类存在的思想,批判地解释了公孙龙在《指物论》中基于指称的判断概念。

罗亚娜(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的《通过扬弃法比较逻辑悖论:惠施、芝诺和“飞矢疑难”》一文通过比较惠施知名的飞矢悖论和埃利亚的芝诺提出的相似悖论,解决了古代逻辑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领域中的一些基本方法论问题。马金?雅各比(Marcin Jacoby,波兰华沙人文社科大学)的《作为寓言的历史:〈吕氏春秋〉中的间接说服》一文运用修辞叙事学和修辞批评的方法分析了《吕氏春秋》中的间接说服技巧,进一步阐明了对历史寓言的使用,构成了战国时期的政治话语和哲学话语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波和弗霍夫斯基为本次中国逻辑专刊合写的编者导言《当代中国的逻辑史(1949—2021)》中,指出本期专刊是首次在西方学术期刊上以英文发表的一组关于当代中国逻辑学的概述性文章,它们“总结和评估了过去七十年来中国逻辑学研究的主要进展,旨在为西方学术界填补一项重要空白”。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相信,《亚洲研究》的《当代中国的逻辑史专刊》作为由中西方学者协力合作建立的共同平台,很好地展示了中国当代逻辑学研究及西方学术界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成就与进展,为跨越中西方文化鸿沟、促进中西方知识界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架设了一座桥梁。

  作者:陈波 王洪光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