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视点:要让国学在当下讲话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11-18
哲学教授彭富春最近推出了《论国学》等多本国学研究书籍,这是他与人民出版社合作的一个长期写作计划。彭富春教授曾留学德国多年,是国内海德格尔研究的著名学者,而中国古典思想研究一直是他的学术重心。他希望借助西方的思想来重新思考中国的思想,让中国思想在世界上有它的影响。
曾写建议案批评“国学热”乱象
《论国学》由彭富春五年前写的《论中国的智慧》修订更名再版。2011年,一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他去孩子学校看表演,发现那些孩子们被老师安排穿上“汉服”,齐声诵读《三字经》、《弟子规》。
“传统读物,就像掺了三聚氰胺的奶粉,照搬拿给孩子们,非常不合适。”彭富春说,传统中的君臣观念、主奴意识,在当下应作为糟粕剔除。“《弟子规》中说‘亲有疾,药先尝’,‘尝药’是什么意思?在我们这个时代,还要教小孩‘尝药’,既不科学,也不人性。”
当年,担任人大代表的彭富春给全国人大写建议案,批评“国学热”乱象,在网络上引起反响。近年很多地方为孔子塑像,彭富春表示,“对于孔子,我们既不能‘反孔’,妖魔化,也不能对其过于神圣化,而是要‘思孔’。”
国学乱象,彭富春总结有商业化、政治化和宗教化三大倾向。“有些人借国学来谋利,办国学班,有企业把传统的君臣观念强化为一种主奴观念,来控制员工。有的人则凸显国学当中的宗教成分,甚至还包括风水、相面等。”百年来,国学慢慢成了边缘,很多人试图改变这一点,想拉回主流,但方式不对,将国学当成了消费品。
彭富春主张把国学放在恰当位置,强调爱好者要有学术功底,要好好揣摩国学在今天的思想意义。
不能一辈子当海德格尔的“粉丝”
彭富春本科主修中国语言文学,随着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引入中国,彭富春为他的哲学魅力着迷,“海德格尔关注人的存在,他提出,现代社会里,是一个无家可归的社会,虽然物质条件很好,但却没有家园的感觉。他的思想很独特,让我激动。”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关于海德格尔的哲学出版物寥寥,怀着对海德格尔的崇拜之情,他前往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弟子博德尔,系统研究海德格尔哲学,这一学便是7年。
“在德国,最触动我的,是海德格尔非常推崇老子思想。”彭富春从学者萧师毅的文字描述及哲学书中读到,海德格尔曾经跟其老师翻译过《道德经》,并把其中的一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写成类似对联的东西放在家里。在他的演讲当中,也多次引用过《道德经》和《庄子》。“可以说,海德格尔是非常向往东方智慧的,与中国思想是有亲缘关系的。”
彭富春开过一个《道德经》的研讨班。“当时,我一直在想,回国以后,我不能只当一个海德格尔中国的徒子徒孙,而要借助西方思想来重新思考中国思想,思考将中国思想如何引入当代。”
让新思想从经典文本中生长出来
1997年博士毕业前,彭富春与国内求学时的硕士导师李泽厚在荷兰的莱顿大学偶然相遇,李泽厚建议他一定要回到中国。之后,博德尔对彭富春说:你可以介绍西方的思想,但这恐怕没有你回到中国思想的本源,去思考中国思想的现代性或者中国思想走向世界更有意义。“这与我一直以来的思考一拍即合。”
回国之后,彭富春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中国古典思想的研究。当时,有人邀请他主编《海德格尔文集十卷本》,被他谢绝。
回到中国哲学,彭富春发现,中国的哲学思想没有系统性的体系,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哲学大多是只言片语,碎片式的,缺少深入、系统的阐述。彭富春将自己从西方学到的分析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研究中。
2010年,彭富春写成《论中国的智慧》,指出中国智慧的核心是儒、道、禅,并对《论语》、《道德经》、《坛经》进行深入解读。彭富春说,以往国内学者对中国思想研究往往流于套路,用西式哲学术语重讲中国哲学,而他希望用生动、通俗、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去解析中国思想,尽量接地气。“让新的思想从经典文本中生长出来。”
去年至今,彭富春著书《论老子》、《论孔子》,更深入详解道、儒思想。他透露,今明两年,他将完成以研究《坛经》为主的《论慧能》及《论大道》。(《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必赢线路检测3003报》2015年11月13日第2版)
(长江日报》2015年10月27日第13版,http://cjrb.cjn.cn/html/2015-10/27/node_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