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珞珈中国哲学讲坛】北京大学孟庆楠教授主讲“合体之义:儒家伦理的生成性结构”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9-06

本网讯(通讯员 肖宴红)8月31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庆楠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振华楼B301报告厅讲授“合体之义:儒家伦理的生成性结构”。讲座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李巍教授主持,必赢线路检测3003廖璨璨副教授评议。必赢线路检测3003文碧芳教授、必赢线路检测3003国学院肖航副教授及北京大学博士后李秋红参与对话。本讲座系“珞珈中国哲学讲坛”第6期。

讲座开始,孟庆楠老师说明了讲题的切入视角。他表示,在早期儒家围绕礼的讨论中,寻求他们对伦理问题的理解基于两方面关怀。一是个人兴趣所在,因为自身比较关注《诗》学、《礼》学、“家”哲学问题,所以将研究视野聚焦于儒家对夫妇伦理的建构。二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从业者,受到当代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刺激,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理解人和世界的视角和方式。

孟庆楠老师讲座

接着,孟老师介绍了儒家伦理学背景。在中国礼乐文明传统孕育的时代,出现了两种人伦秩序模型:一种秩序模型是“个体—家—国家”,另一种秩序模型是“个体—国家”。第一种秩序模型具有典型的儒家特色。第二种秩序模型中,“家”观念虽然存在,但是不被视为秩序中的重要环节,所以被刻意消解,其代表是墨家和法家,这与推崇个体主义的现代秩序类似。因此,儒家对个体的理解以及对人伦秩序的整体性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对过度彰显个体权利者的视角。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的差序格局不足以承担或者清晰全面地描述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结构。

随后,孟老师展开论述儒家伦理的生成性结构。他提出,夫妇在家庭伦理中是非血缘关系,不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儒家通过《士昏礼》的设计,建构了夫妇“合体同尊卑”的亲密关系。这一亲密关系超越了自由恋爱的男女结合,其实质是伦理意义上的合体。《周易·序卦传》从天地万物的生成讲到男女夫妇,把生生引入到人伦秩序,夫妇合体成为了生生的源头。夫妇合体的生成意义不在于人口的生成,而在于人伦的生成。在延续的人伦秩序中,不同的个体能通过角色的转变获得成长。

最后,孟老师总结到:无论从整体性视角,还是从整体性对个体的关照,相对一个只考虑或过度考虑个体权益的秩序,早期儒家考虑的是个体对于整体的责任。以家庭为核心的秩序建构反映出儒家建构的人伦秩序是时间向度上的延展,而不是同心圆结构拓展。同心圆结构是在时间性的生成节点延续基础上往外拓展的次一级秩序。

李巍老师主持讲座

在评议环节,李巍老师盛赞孟老师的研究让我们身处话题之中,是赋予中国哲学生命力的研究方向。廖璨璨老师认为,孟老师借墨家、法家和儒家的差异及其理论困境,类比于今天借助儒家资源对现实做出回应,在方法上具有启发意义。研究人伦秩序的生成则为生生哲学提供了新视角,并对孟老师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研究个体与合体关系、自然本有的秩序和后天设计的秩序,您认为何者优先,是否存在价值预设;儒家设计的秩序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如何损益;在方法上,面对基于经验性的挑战,如何以一种经验性但是又具有哲学普遍性的方式给予回应。

廖璨璨老师点评讲座

孟老师回应说,今天讲儒家秩序有一整套的目标体系。孔子治国安民的主张是庶、富、教(《论语·子路》)。庶是人口兴旺,富是物质生活富足,最后才是礼乐道德。孟子、荀子皆继承了这个思路,设计了一整套目标阶次。儒家的最高目标是仁义道德,最低目标是人口繁育。如果儒家把人口繁育或者时间向度上整个族群的衍生看成是他目标基础的话,这就能够视为他的价值预设。我们今天很多批评婚姻生育制度的人,他们讲个体权利时,根本的价值预设是个体价值优先。观念的冲突其实就是价值预设的冲突。怎么证明哪一个优先,确实很难说。对于自然秩序与人为秩序,我们能发现越符合人的自然属性的秩序设计,越容易获得延续。儒家把握了人最自然基础的东西,这是儒家成功的最根本原因。至于如何处理道理和经验之间错综的关系,以及对传统礼制如何损益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文碧芳老师发言

文碧芳老师、肖航老师、李秋红老师以及在场同学们也与孟老师进行了交流。针对大家的提问,孟老师指出,理想状态下,制度设计之初就应该把握相应的深刻理念,以避免与实际效果相背离的情况;在实践层面,涉及到预设价值或社会主流的认可。立足社会现状,我们应该尽快形成某种主流的认知,再根据这一认知建立底层的预设,才能保证在现实的制度、教育、观念养成等方面形成合力。儒家的制度设计是个闭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教化强化主流的价值选择,保证现实与预设重合,设计的生成性节点、人伦的循环和延续包含了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的教化传承。现代人选择不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自己不能保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好的教育,但是探索处理父子关系的过程恰恰是生命成长的必经阶段。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落下帷幕。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