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牛津大学安德鲁·摩尔教授系列讲座第一讲成功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3-17

本网讯(通讯员尹文杰)近日,必赢线路检测3003举办“逻辑与哲学系列讲座”,特别邀请当今著名英国哲学家、牛津大学安德鲁·摩尔教授主讲两次专题讲座,主题为“维特根斯坦的先验唯心论”。

摩尔教授自2014年起担任牛津大学出版社哲学总监,2015年起担纲国际顶级哲学杂志《心》(Mind)主编之一。他曾任英国著名的亚里士多德学会会长和牛津大学圣休学院(St. Huge’s College, Oxford)副院长等职。主要代表作:The Infinite(Routledge, 3rd ed, 2019),The Evolution of Modern Metaphysics: Making Sense of Things (CUP, 2012)等。

2022年3月16日晚7时,摩尔教授线上主讲第一讲“早期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先验唯心论者吗?”,主持人是必赢线路检测3003陈波教授,评论人是山西大学江怡教授,来自全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学生以及一些海外学者等参加了报告会。

陈波教授首先对摩尔教授接受讲座邀请表示热忱欢迎,并介绍了摩尔教授的学术成就。摩尔教授对必赢线路检测3003和陈波教授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在报告开始,摩尔教授首先回顾了国际学术界围绕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是否提出了一种先验唯心论的观点展开的长久讨论,特别对英国哲学家彼得·萨利文(Peter Sullivan)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摩尔教授区分了维特根斯坦在书中提出的关于“世界的界限”(limit of the world)的观点与我们通常解释的“世界的限度”(limitation of the world)的观点。他认为,《逻辑哲学论》第5.61命题向我们表明了维特根斯坦对待世界的界限与逻辑的界限之间关系的明确态度,即我们无法超越逻辑谈论逻辑,正如我们无法在世界之外谈论世界。由此,摩尔教授分析了“界限之内”和“界限之外”的区别,指出在界限之内是一个限度问题,即世界的范围,而在界限之外则是超越问题,即世界的边界。基于维特根斯坦对逻辑与世界同构关系的看法,摩尔认为,萨利文的错误就在于混淆了界限内外的区别,基于逻辑范畴的普遍性而把维特根斯坦关于界限的思想解释为一种世界范围的想法。摩尔教授承认,维特根斯坦本人并没有明确提出一种先验唯心论,但从维特根斯坦的文本和思想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思想中的先验唯心论倾向。这种倾向包括:1,对世界存在之奠基的追问;2,对可表达性的澄清;3,对可排除的可能性的保留。在这些倾向中都直接包含对“对象”概念的重新理解。最后,摩尔教授比较了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康德的先验哲学是关于经验的限度(limitation),而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则是关于语言的界限(limit)。但在思想的深度上,摩尔教授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康德哲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一方面,他们都坚持有内容的思想(康德)和有意义的命题(维特根斯坦);另一方面,他们都承认无内容的思想(如上帝的存在)和虚假的命题(如重言式和矛盾式)。而正是后者,使得他们的哲学超越了经验和语言,进入不可说的先验世界。在这种意义上,摩尔教授认为,早期维特根斯坦应当被看作一位先验唯心论者。

江怡教授对摩尔教授的报告做了全面细致的点评。首先,他明确指出了摩尔教授的主旨,是通过区分“限度”与“界限”和强调“对象”概念而反对萨利文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其次,江怡教授清晰概括了摩尔教授报告的主要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1,逻辑与伦理学是否都是先验的?如果是,它们在何种意义上是一致的?2,能否把“对象”概念看作被排除于所有可能性之外?如果可以,对象与事实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3,维特根斯坦提出的“所有命题都有相同价值”(6.4),究竟应当如何理解?摩尔教授对江怡教授的点评和问题都给出了详尽的解答。线上观众也对维特根斯坦的伦理观以及他的宗教观提出问题,询问其中是否存在对更高境界的要求。摩尔教授耐心地解答了所有问题,很好地解释了他在报告中阐明的观点。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