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13年年会闭幕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04-30

2013年4月21日下午二时三十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13年年会闭幕式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顺利召开。

高瑞泉、董平、李翔海、柴文华、萧洪恩、陈静、郭齐勇等著名教授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先后就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高瑞泉指出动力与秩序是中国哲学的双重关怀,当前的中国哲学的重心正从动力的追求转到秩序的重建。董平认为王阳明的哲学本质是一种实践哲学,与所谓主观唯心论无关。李翔海提出要改变从时间性单一维度研究中国哲学的思维定式,转而从时间性与民族性并重的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柴文华认为在多维度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中以现代视域与传统原典结合为较佳选择。萧洪恩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如何在全球性现代化这一背景下实现哲学自觉,并指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研究的根本价值还在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自身的发展。陈静指出自由观念在其近代转变中具有古代文献中“自由”概念所不曾拥有的“权力”的含义,从宇宙论、世界观、伦理学说等方面论述了儒家传统与近代自由衔接时所遭遇的困境。郭齐勇评述了萧萐父先生及必赢线路检测3003中国哲学学科点在教学科研中积累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经验,指出创造性转化的根本仍在于训诂、考据等处理文献的基本功,在义理层面则主张古今中西兼收融通。

大会最后由陈来会长作总结发言。陈来会长就目前国内有关“中国哲学史”教学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发表重要性的、指导性的意见。

首先,中国哲学学科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陈来会长区别了作为人类智慧一个部分的中国哲学与作为现代教育科研建制中一个学科的中国哲学。就中国哲学学科的构成来看,国内各大高校的中国哲学学科点是其基干部分。就其渊源来看,中国哲学学科是从50年代以来“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教学研究演变而来的,故本学科的主要内容即是“中国哲学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落实到具体的研究生培养当中,学科必须要给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哲学史训练,同时研究生论文必须以中国哲学史为其内容和范围。目前出现的以中国哲学的观念和资料为基础而发展为哲学的研究,属于中国哲学,但不属于中国哲学史,故其研究不是且不应该成为中国哲学学科的主导部分。

其次,推进我国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必须要使本学科的学者具有世界性的学科眼光,进而逐步掌握中国哲学研究的主导权。世界性的学科眼光包括两点,第一是必须把中国哲学学科的边界定义到整个世界的中国哲学思想研究,第二是要在世界性的学科范围中来把握学科研究的评价尺度,即在世界性的学术社群中取得评价的标准。当前对海外的中国哲学研究的成果不熟悉已经成为我们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我们许多学者研究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虽然在收集海外论著资料上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我们应当有世界性学科的意识,应从中文学界做起,逐步改善研究的品质。具备世界性学科眼光的同时,中国哲学史研究必须能够回应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挑战,而中国学者也必须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回应与中国哲学研究相关的各种挑战。

再次,“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功夫正在于对文本“内在的理解”和“客观的呈现”。当前我国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在总体上还没完成“整理”和“重述”的基本任务。在“整理”和“重述”中,必须本着心知其意的还原精神,内在地理解哲学家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之道,这是发展出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哲学的基础,也是进行有意义的中西比较的支点。在“整理”和“重述”中,内在的理解与诠释是有界限的。对文本本身做内在理解目的是了解它要说什么和要强调什么,而诠释则是我们在了解它在整个哲学中的意义和位置及其与西方哲学的异同之中所发挥的进一步思考。

最后,新的学科典范的建立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因此,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在研究中国哲学史上的全部经验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挥的。

随着陈来会长讲话的结束,大会也正式宣告闭幕。这次大会的会议日程只安排了两天。在这两天之中,总共举行了两次全体会议,两次分组会议,一次理事会议,每次分组会议又各分了三场小型会议,有七十多位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层次,都体现出本次大会的水准之高,成果之丰硕。更重要地是,这次大会所展示出来的良好的学术研讨环境、各位学者们学术求真的精神风貌和学术研究方法论的自觉对于熏陶后进必将起到金针度人的良好效果。所以,如果说这次大会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它的话,那无疑就是论道、务实、高效和节俭。(通讯员:李攀 胡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