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菁教授做客长江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7-06-05
2017年6月1日下午,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主办的长江论坛第二十一讲《哲学会走向总结吗?》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大报告厅召开。主讲人朱菁教授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在哲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必赢线路检测3003院长吴根友教授出席论坛,并为朱菁教授授予了长江论坛纪念奖牌。参与论坛的师生来自不同专业,现场气氛活跃。
朱菁教授首先阐述了“哲学终结”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并主要以科学为例,讨论哲学是否会走向终结。他认为科学的版图不断扩张,产生了多样的成果,在各个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在这样的环境下,哲学应该做出什么调整才能继续发展成了一个问题。
在详细讨论之前,朱菁教授区分了科学与哲学的不同点,说明了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哲学不被看好。第一,哲学似乎裹足不前,没有多大进步。哲学讨论的问题很多还是两千多年前的问题,哲学家们对它们的解答也没有多大的发展。第二,哲学众说纷纭,不容易形成共识。第三,至少从实用的角度看,哲学不见得有什么用途。第四,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思考、思辨、论辨,辅之以观察、直觉、内省。但是哲学的观察比科学粗糙得多。通常来说,哲学家不做实验,也不会构建复杂的逻辑系统和逻辑演算。与此相对,科学不断在进步,甚至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或进步,可以说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虽然科学的前沿有争论,但经过一段时间,科学总能得到一些共识。而且科学的知识往往有用,可以指导实践。科学的研究的方法贯彻了经验哲学的学说,主张感官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并主张用经验的方法来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科学家们不仅需要提出假说,更重要的是得出可以用经验检验的推论。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假说演绎经验检验法。这个方法在牛顿之后成为了科学的严格的、自发的规范。这是科学区别于哲学的最重要的特征。此外,科学还强调对数学的应用,注重社会化的可重复的检验。
之后朱菁教授列举了当前几类处理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态度。第一类认为哲学只能服从命运。科学的发展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要承认哲学的不足并做出改变。
第一种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他们认为形而上学讨论的问题是假问题,因为形而上学的问题得不到答案,形而上学理论推不出可用经验检验的结论。故这些结论是没有真假的胡言乱语。哲学应该放弃原来宏大的、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转而分析科学知识科学语言的逻辑结构,重构科学知识的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是可观察的东西,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要用逻辑的方法推到可以用经验检验的条件上。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也认为哲学应该放弃传统哲学给自身设定的宏大任务,哲学应该起诊断和治疗的作用,纠正我们不好的言语、思维的习惯。当代分析哲学延续了一些逻辑实证主义的看法,认为更应该分析一些核心概念,而不是去发现世界是怎么样的。
第二种自然主义认为哲学应该和科学保持步调一致,为科学的马首是瞻。具体来说,哲学应该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和科学保持一致。例如世界是怎么样的,人是怎么产生的,宇宙怎么产生等问题,哲学的回答应当遵从当前科学的最好理论。哲学方法也应当向科学靠拢,而不是在扶手椅上的思考。
第三种实验哲学采用了心理学、语言学的一些简单方法,研究普通人是怎么应用一些概念,具有什么直觉等。盖梯尔的一篇文章《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吗?》中刻画的两个反例,哲学家有“人只是碰巧相信”这样的直觉,但这个直觉对普通人来说是否一样需要进一步调查。有研究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确有直觉上的差别。所以哲学家不能局限于自己的直觉,而应该调查其他人直觉、感受。不过最新结果显示“盖梯尔直觉”,被认为是跨文化的普遍的直觉。
第二类是划分哲学和科学的界线,井水不犯河水。这一类的哲学家们认为,哲学能回答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可以展开对最基本的存在性的问题的追问。例如究竟什么是数什么是集合,什么是时间空间因果关系,所以哲学还保留着它的传统领域。概括地说,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是描述性的问题。而哲学研究的是“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这是规范性的问题。例如应该怎么思考,怎么追求美好生活等。科学与哲学可以说是事实与规范的二分,哲学还可以在规范领域继续发挥作用。但是,这些所谓的对基本的存在的追问是否就不能在将来为科学回答呢?朱菁教授认为这是存疑的。目前对时间、空间的讨论,已经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事实与规范的二分的界线是模糊的。如何离开事实来探讨规范性问题,规范性问题能否转换成事实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类质疑科学的有效性。反实在论认为科学未必是对世界真实的描述,科学的真可能只是更有用的意思。后现代哲学解构科学在认识地位上的优先性。但这在瓦解科学的同时也在瓦解着传统哲学。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或许要发展一个新的哲学,这个新哲学放弃追求真与确定性。
最后朱菁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哲学是什么,取决于怎么看待哲学的目标。哲学的目标在朱菁教授看来是“四不像”,哲学与科学、数学、艺术、常识都有相似的地方,但都有不同。朱菁教授认为人们常忽视最后一点,也就得哲学与常识的相似。朱菁教授认为哲学应该贴近常识,尊重常识,应该简洁、直指人心,能让多数人理解。按照这种说法,哲学不仅要吸收科学、数学、艺术的优点,还要对普通人有吸引力。哲学家塞莱斯认为哲学的目标是研究事物怎么连结起来。换句话说,哲学的目标是寻求理解,它需要研究各种事物是怎么结合起来的。
根据上述看法,朱菁教授给了四个或许可以让哲学继续发展的建议:第一,哲学作为求真的学问,要考虑怎么理解真。但在这个方面也许科学、数学更为适合。第二,哲学作为致用的学问。第三,哲学作为寻善的学问,不管是道德、政治还是实用意义上的。第四,也是朱菁教授认为最有前途的是追求理解。这里的理解指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统合各种各样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科学虽然会带来影响,但科学无法取代哲学。哲学仍然可以为人提供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上的洞见。
最后,朱菁教授回答了众多现场师生的提问,提问回答直到下午6点。吴根友院长补充了哲学对美的追求的看法,强调哲学的诗化,抛弃实证科学的狭隘性,超越宗教的泥潭。(廖新媛)